01、
鲁迅先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
一个人一生大约会遇到800万人,会和4万人打招呼,会和其中的3600人熟悉,会和其中的275人形成牢固的朋友圈,会对其中25个人怦然心动,然后因为机缘巧合只能对不到一半的人表白真心,在谈了5次恋爱后,最后和1人携手走完一生。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是别人的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朋友或敌人、榜样或陌路人……
这些身份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我”。
我们来这人世走一遭,这800万人,这800万种社会关系就是我们走过的痕迹、活过的证据。
可这个世界目前的人口大约有70亿,这个世界存在过的人类超过了1000亿。
除去那800万真实发生的社会关系,我们和剩下更多活过的人有关系吗?
我们和他们没见过面,没产生过一丝交集,甚至彼此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
会不会有某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会不会听到遥远的繁星传来远古的呼唤?
皮哥相信,这一切是存在的!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你这辈子有没有被什么事情感动过?霍金的回答是:遥远的相似性!
就像一朵星云跟另外一个星云,一个黑洞跟另外一个黑洞,这儿的地脉跟那儿的地脉,这种相似让他感动。
02、
在电影世界里,描写的几乎都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儿女情长、江湖恩怨……
可对于霍金口中的那种“遥远的相似性”却很少触及。
为什么?因为太过玄妙。
即使是蝴蝶效应,也必须有蝴蝶扇一下翅膀,才能引起地球另一端的海啸。
而“遥远的相似性”,没有传播的媒介,依靠的就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力量。
2004年,小说《云图》出版,这部小说就生动诠释了“遥远的相似性”。
小说的故事由6个环环相扣的故事组成,时间跨度从19世纪到后末日时代,地点则是全世界各地。
故事1是日记格式,发生在19世纪南太平洋小岛上,记录了冒险家亚当航行的经历。
故事2是信件格式,讲述了1930年前后音乐家罗伯特逐渐沉沦的过程。
故事3是小说形式,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悬疑故事。
故事4是自传形式,故事类似于《飞越疯人院》,讲了一位老人的逃亡计划。
故事5是科幻类型,讲述了克隆人星美的反抗之路。
故事6是口述历史,讲述了末日后住在山谷里的人对过去文明的探寻。
6个故事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人物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事1的日记被故事2的主角发现;
故事2的主角给故事3中的物理学家写过信;
故事3的小说被故事4的主角拿到;
故事4拍成的电影被故事5的克隆人星美看到;
故事5的克隆人成了故事6后末日时代被供奉的女神。
更重要的是,6个故事,6个时代的人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对强权进行抗争,用生命的代价换取爱与自由,然后在时代的泥淖里苦苦挣扎!
于是6个波诡云谲的故事,6个关于人性永恒不变的主题,凑成了一幅绚烂无比的云图六重奏。
《云图》小说出版后,有许多人想把它拍成电影,最后都纷纷作罢。
为何?难度太大!
小说不同于电影。
小说中,6个故事采用不同文体,这样读者很容易区分,可以很自然地在故事间切换;
6个故事是按章节划分的,先从故事1讲述到故事6,是“上扣”的过程;再从故事6讲回到故事1,这是“解扣”的过程,整个阅读体验有一种回环往复的对称美,读者也有足够的时间回味和思考。
可拍成电影就不同了,电影是用影像画面代替文字的。
我们看书最常用的一个动作叫“翻书”,翻书前后故事是连贯的,思维也是连贯的。
可我们看电影常用的一个动作叫“切镜头”,镜头切太多,故事就会被切得稀碎,而且每个镜头还无法像小说那样均匀,小说呈现的结构美感自然被破坏殆尽。
03、
2012年,华纳兄弟瞄准了这个烫手的山芋,铁了心要把《云图》拍成电影。
为了把这部烧脑神作拍得通俗易懂,制片团队煞费苦心,不仅请来沃卓斯基姐弟(当时还只是姐弟,代表作《黑客帝国》)和汤姆·提克威(代表作《罗拉快跑》、《香水》)共执导筒,又找来汤姆·汉克斯、吉姆·布劳德本特、雨果·维文、休·格兰特4位影帝,此外还有哈莉·贝瑞、周迅两位影后参演,这些大咖加盟是为了将原著中的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同时他让同一拨演员换上不同的妆容,出演了6个故事中的角色,这样就形成一种“我在前世见过你”的宿命感,一个演员拿一份儿钱,演6个角色,这个导演真是精打细算的好手。
2013年1月,因为中国商人的参投和对中国市场的看重,《云图》顶着“烧脑神作”的标签登陆内地院线,1.02亿美金的成本(按当时汇率合人民币6.2亿)让内地观众忍不住停步驻足,周迅的参演也让影片多了一份吸引力。
可是出于多方面考虑,内地版时长从172分钟生生剪成了134分钟,一部如此复杂的电影,少了38分钟,自然意味着它的品质要大打折扣。
最终这部事先被吹上天的神作折戟,内地票房1.7亿元,远逊于同期上映的《007:大破天幕杀机》。
而在全球市场,完整版的《云图》也表现一般,几乎在全球各个市场遭遇扑街,最终全球票房仅1.3亿美元,考虑到1亿美元的制作成本,分账到手得亏损数千万美金。
04、
仅从观感上说,《云图》的确是很难看的。
如何形容这种观影感受呢?
类似于你打开电视,6个频道正在播放6个不同类型的俗套电影,你拿着遥控器不停在6个频道间切换,3个小时后,你疲惫不堪地关掉电视,脑子一团乱麻,这就是看完《云图》的感受。
3个小时,6个故事,平均每个故事就半个小时,某种程度上,《云图》更像一个30分钟小短剧的合集,而导演还“故作聪明”地将这部合集切得稀碎,最后一锅乱炖。
在第一次观影中,皮哥一直在找周迅到底演了几个角色,最后忙着找演员了,故事信息都错过了,信息量太大,也是它不好看的原因。
但是从电影革命的角度,它却是一部神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神作不一定好看,比如被誉为影史第一档的《公民凯恩》,它给电影界带来的技术革新远远大于电影本身。
《云图》也是一样,它真正要挑战的是电影叙事的极限,它要展现的是镜头难以捕捉的那种不可描述力量,它要探讨的是超越时空的一些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内核。
一句话说,《云图》具有一种“高级”的气质。
在这种气质的感染下,即使你没有看懂,依然不明觉厉,依然认可这是未来电影应该发展的方向。
在豆瓣上,这部片打分8.1分,这是一个颇为“暧昧”的分数——水准之上,神作未满。
这一丝未满,需要时间的积淀,若干年后,当更多的电影人试图电影革新时,这部片子一定会被重新提起,被后来者一遍遍顶礼膜拜。
很可惜,将近8年过去了,《云图》依然没有等来能欣赏它的一批观众,但我们不急,用姜文的话说,“让子弹继续飞一会儿”。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推荐阅读:大咖时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