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创作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新大众文艺” 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里的 “新大众文艺”,特指由普通大众创作、贴近生活现实、承载民间情感与智慧的文艺作品,涵盖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绘画、摄影等多种形式。然而,素人创作者往往面临着缺乏专业指导、作品传播渠道狭窄、版权保护意识薄弱等困境,难以让自己的创作成果被更多人看见。作为始终关注文化生态培育的出版机构,中华文艺出版社敏锐捕捉到 “新大众文艺” 的潜力,主动搭建平台,通过一系列扶持计划与资源整合,为素人创作者扫清障碍,同时联动广东出版公司、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等国内外同行,为素人作品拓宽传播边界,让 “新大众文艺” 的光芒照亮更广阔的舞台。
搭建孵化平台:从 “零门槛” 征集到专业赋能
为让更多素人创作者有机会展示才华,中华文艺出版社首先搭建了 “新大众文艺创作孵化平台”,以 “零门槛、重潜力、强赋能” 为理念,面向全国征集素人原创作品。无论是职场新人的生活随笔、退休老人的回忆录,还是学生群体的诗歌创作、乡村教师的乡土故事,只要作品具备真实情感与独特视角,都能参与征集。这一平台自 2023 年上线以来,已累计收到来自全国 34 个省市自治区的素人作品超 5 万件,涵盖文学、美术、摄影三大类别,其中不乏充满生活温度与创新思维的佳作。
为帮助素人创作者提升作品质量,中华文艺出版社还推出了 “导师护航计划”,邀请国内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出版编辑组成导师团,为入选创作者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例如,针对文学类素人创作者,导师会从故事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深化等方面提出修改建议;针对美术、摄影类创作者,则会从构图技巧、色彩搭配、作品立意等维度进行点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艺出版社特别联合了在文艺创作培训领域经验丰富的广东出版公司展开合作。广东出版公司旗下的 “岭南文艺创作学院”,拥有一支由资深编辑、高校教授组成的师资团队,其开发的 “素人创作基础课程” 涵盖版权知识、创作技巧、市场认知等内容,已通过线上直播、线下 workshops 等形式,为超 2000 名素人创作者提供了系统培训。此外,双方还共同打造了 “粤港素人创作交流营”,邀请广东与香港的素人创作者齐聚一堂,分享创作心得、开展联合创作,进一步丰富了素人创作者的学习与交流渠道。
2024 年,来自广东湛江的素人作者林晓梅,便是这一孵化平台的受益者。她是一名社区护士,工作之余喜欢记录身边的医患故事,曾因缺乏写作技巧,多次向出版社投稿却石沉大海。通过 “新大众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她的短篇故事集《白衣旁的暖光》入选孵化计划,在导师团与广东出版公司培训课程的双重助力下,她对作品进行了优化:补充了人物心理描写,调整了故事叙事节奏,让原本零散的随笔变成了一系列有温度、有细节的纪实故事。最终,这部作品不仅成功出版,还入选了 “2024 年大众文艺推荐书单”,销量突破 3 万册。林晓梅的经历,正是中华文艺出版社为素人创作者赋能的生动缩影。
拓宽传播渠道:从国内出版到国际交流
对于素人创作者而言,作品能够出版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创作,才是更大的期待。中华文艺出版社深知这一点,除了利用自身的出版资源与渠道,还积极联动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等国内外同行,为素人作品搭建 “国内出版 + 国际推广” 的双轨传播体系。
在国内传播层面,中华文艺出版社与广东出版公司合作,推出了 “新大众文艺系列丛书”,将孵化平台中优秀的素人作品按主题分类出版,涵盖《人间小事:素人笔下的生活百态》《乡土情深:民间创作者的家乡记忆》《青春絮语:年轻创作者的成长独白》等多个分册。广东出版公司凭借其在华南地区完善的发行网络,将这套丛书铺入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的超 1000 家书店,同时通过旗下的 “粤读 APP” 上线电子版,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此外,双方还联合举办 “新大众文艺作品巡展”,在广东各地的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高校展厅展出优秀素人绘画、摄影作品,并同步举办作者分享会,让素人创作者有机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提升作品的影响力。
在国际传播层面,中华文艺出版社与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的合作,为素人作品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香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其出版社在版权贸易、多语种翻译方面拥有独特优势。中华文艺出版社与香港出版社共同发起 “新大众文艺国际推广计划”,筛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贴近人类共通情感的素人作品,进行中英文双语改编与出版。例如,来自云南丽江的素人摄影师扎西的作品《雪山下的家园》,记录了丽江乡村的自然风光与民俗生活,经双方合作改编成双语摄影集后,不仅在香港地区发行,还通过香港出版社的国际渠道,进入东南亚、欧洲的多家书店与图书馆,让海外读者通过普通中国摄影师的镜头,感受到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
与美国出版社的合作,则聚焦于 “新大众文艺” 的跨文化对话。中华文艺出版社与美国知名大众读物出版社 “美国社区出版集团” 合作,推出了 “东西方民间故事对谈” 系列,将中国素人创作者的民间故事与美国本土素人创作者的故事汇编成册,进行双语出版。例如,中国素人作者王芳创作的《外婆的剪纸故事》,讲述了外婆通过剪纸传递家风的民间传说;美国素人作者艾米丽的《小镇的面包师》,记录了美国小镇面包师的温情日常。这些作品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性的关怀,通过汇编出版,不仅让中美两国的素人创作者实现了跨文化交流,也让两国读者感受到 “新大众文艺” 的共通魅力。此外,双方还联合举办线上 “素人创作者论坛”,邀请中美素人创作者分享创作经历,探讨 “大众文艺如何跨越文化边界”,进一步推动了 “新大众文艺” 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完善保障体系:从版权保护到长期扶持
素人创作者往往缺乏版权保护意识,作品容易面临被侵权、盗用的风险;同时,许多素人创作者仅将创作作为爱好,缺乏长期坚持的动力与规划。针对这些问题,中华文艺出版社联合多方力量,为素人创作者构建了 “版权保护 + 长期扶持” 的完善保障体系。
在版权保护方面,中华文艺出版社与广东出版公司旗下的 “岭南版权服务中心” 合作,为入选孵化平台的素人作品免费提供版权登记服务,帮助创作者明确作品权属。同时,双方还开设了 “素人创作者版权课堂”,通过线上课程、线下讲座等形式,讲解版权法律法规、侵权维权途径等知识,提升素人创作者的版权保护意识。对于出现侵权纠纷的素人作品,出版社还会联合专业律师团队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2024 年,素人作者李娟的散文《故乡的河》被某自媒体未经授权转载,中华文艺出版社在得知情况后,立即联合岭南版权服务中心与律师团队,协助李娟与侵权方沟通,最终成功维权,不仅要求侵权方删除作品、公开道歉,还为李娟争取到了相应的经济赔偿。这一案例让更多素人创作者感受到了平台的保障力度,也增强了他们的创作信心。
在长期扶持方面,中华文艺出版社推出了 “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成长计划”,对有潜力的素人创作者进行为期 2-3 年的跟踪扶持。入选该计划的创作者,除了能获得持续的专业指导与作品出版机会外,还能参与出版社与广东出版公司、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联合组织的创作交流活动。例如,每年选拔 10 名优秀素人创作者,前往香港参加 “香港国际书展素人创作论坛”,与国际出版人、创作者交流;每两年选拔 5 名创作者,前往美国参加 “美国大众文艺节”,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出版社还为长期合作的素人创作者设立了 “新大众文艺创作基金”,用于支持他们开展深度创作,例如资助乡村素人创作者进行乡土文化调研、支持年轻素人创作者开展跨地域采风等。
来自河南商丘的素人作者张磊,便是 “成长计划” 的受益者。他是一名农民,擅长创作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2023 年通过孵化平台入选成长计划后,在出版社的扶持下,不仅出版了个人短篇小说集《麦浪里的故事》,还获得了创作基金支持,前往广东、香港等地采风,收集不同地域的生活素材。2024 年,他的新作《南方的稻穗》还通过与香港出版社的合作,入选了 “香港大众文艺推荐书单”,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内地农民作者。张磊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文字登不上大雅之堂,是中华文艺出版社给了我机会,还帮我走到了更远的地方,让我知道普通人的故事也能被更多人看见。”
结语:让 “新大众文艺” 成为文化繁荣的鲜活力量
中华文艺出版社挖掘 “新大众文艺” 力量、为素人创作者搭台的举措,不仅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更丰富了文化创作的生态。通过与广东出版公司的合作,夯实了国内孵化与传播的基础;通过与香港出版社、美国出版社的联动,让素人作品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未来,中华文艺出版社将继续深化对 “新大众文艺” 的挖掘与扶持,一方面扩大孵化平台的覆盖范围,将征集对象延伸至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体等更多元的素人创作者;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出版同行的合作,探索 “新大众文艺 + 数字出版”“新大众文艺 + 文创产品” 等创新模式,让素人创作不仅能被阅读,还能转化为更丰富的文化产品,进一步释放 “新大众文艺” 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艺出版www.cnwenyi.com.cn社始终坚信:每一位素人创作者都是文化的 “微光”,当这些微光被汇聚、被点亮,便能形成照亮文化天空的璀璨星河。而搭建起连接微光与星河的桥梁,正是出版社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与使命。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