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环宇出版社带你看非洲与中国的协同治理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发布:2025-10-28 11:10:07

当非洲马赛马拉草原上的角马种群数量因栖息地碎片化减少 30%,当中国三江源的藏羚羊因盗猎曾濒临灭绝,当全球每小时有 3 种生物从地球消失 —— 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个关乎地球生态平衡与人类未来的命题,正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挑战。据联合国《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 100 万物种面临灭绝风险,超过 60% 的生态系统正处于退化状态,而非洲稀树草原、中国青藏高原等生态敏感区,因物种丰富度高、生态系统脆弱,成为保护的核心区域。如何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兼顾当地社区发展?如何打破国界限制实现跨境物种协同保护?美国环宇出版社(Universe Press)耗时三年打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非洲保护区与中国国家公园的协同治理》(环宇出版社・生态保护系列),用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震撼人心的生态摄影、深度剖析的保护案例,为读者揭开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协同密码”,也为各国保护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国际样本。

作为聚焦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国际出版机构,环宇出版社(Universe Press)始终以 “记录生态变迁,推动全球协同保护” 为使命。在策划这本书时,出版社团队深刻意识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正面临 “两大痛点”—— 一是保护模式单一,许多地区仅依赖 “封闭式保护”,忽视当地社区的参与,导致保护成果难以持续;二是跨境协同不足,像大象、藏羚羊等跨境迁徙物种,因各国保护标准、执法力度不同,面临 “迁徙路线受阻”“盗猎风险跨区域转移” 等问题。而市场上多数相关书籍要么侧重单一区域的保护经验,要么聚焦理论研究,缺乏对 “跨区域协同治理” 的实操解读。基于此,环宇出版社确立了 “实地调研 + 案例对比 + 协同路径” 的编撰核心,精选非洲马赛马拉保护区(跨境物种保护典型)与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标杆)作为对比案例,通过 “国际视角 + 本土实践” 的双重视角,挖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性规律与差异化经验。为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专业性,环宇出版社组建了由生态学家、野生动物摄影师、保护区管理人员组成的调研团队,历时 18 个月深入非洲肯尼亚、坦桑尼亚与中国青海、西藏,与 50 余位保护区巡护员、当地牧民、生态学家深度访谈,拍摄了 2000 余张高清生态照片,最终凝练出这本兼具科学严谨性与人文温度的著作。

翻开这本书,首先会被其 “沉浸式” 的非洲马赛马拉保护区调研内容所吸引。调研团队以 “角马大迁徙” 这一全球最壮观的生态现象为切入点,记录下马赛马拉保护区在跨境物种保护中的挑战与创新。马赛马拉保护区横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两国,每年 7-10 月,超过 150 万头角马、30 万头斑马、20 万头羚羊会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迁徙至肯尼亚马赛马拉草原,寻找水源与草料。但近年来,因两国边境围栏建设、农业扩张、盗猎活动等因素,迁徙路线被分割,角马种群数量从 2000 年的 180 万头降至 2024 年的 120 万头。书中详细记录了两国如何打破国界限制,建立 “马赛马拉 - 塞伦盖蒂跨境保护联盟”:首先统一保护标准,两国共同划定 “迁徙走廊”,禁止在走廊内建设围栏与农田;其次协同执法,成立联合巡护队,配备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设备,24 小时监控盗猎行为,2023 年联合破获盗猎案件 12 起,收缴象牙 300 公斤;最后建立 “生态补偿机制”,由两国政府与国际环保组织共同出资,向因保护迁徙走廊而损失土地的当地牧民发放补偿款,同时培训牧民成为 “社区巡护员”,既解决了保护人力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牧民的保护积极性。

书中用大量震撼人心的图片展示了保护成果:红外相机拍摄到的角马群穿越迁徙走廊的画面、联合巡护队在夜间巡逻的场景、当地牧民与巡护员共同救助受伤斑马的瞬间。更具价值的是,调研团队深入分析了 “社区参与保护” 的关键作用 —— 在马赛马拉保护区,当地马赛族牧民曾因角马破坏农田与保护区产生冲突,但通过 “生态旅游分红”“社区巡护员岗位” 等举措,牧民的收入来源从传统畜牧业转向生态保护相关产业,2023 年保护区周边社区人均收入增长 25%,牧民对保护的支持率从 60% 提升至 92%。这种 “保护与发展双赢” 的模式,为全球跨境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 “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 章节,调研团队聚焦 “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 的中国方案,记录下藏羚羊从 “濒危” 到 “恢复性增长” 的奇迹。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藏羚羊、雪豹、藏野驴等珍稀物种的核心栖息地。20 世纪 90 年代,因盗猎者为获取藏羚羊绒(俗称 “软黄金”)大肆捕杀,藏羚羊种群数量从 20 万只锐减至不足 2 万只。2016 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通过 “系统性保护” 举措,藏羚羊数量已恢复至 7 万余只,重现 “千羊过青藏” 的壮观景象。书中详细拆解了三江源的保护创新:一是 “全域禁牧” 与 “生态修复” 结合,将核心区 1.2 万牧民搬迁至生态移民社区,同时通过人工种草、黑土滩治理等措施,恢复退化草场 2000 万亩;二是 “科技赋能保护”,在保护区内布设 500 余台红外相机,建立 “天空地一体化” 监测系统,实时追踪雪豹、藏羚羊等物种的活动轨迹,2024 年通过监测数据发现雪豹新种群,扩大了保护范围;三是 “文化赋能保护”,尊重当地藏族群众的生态文化传统,将 “敬畏自然、保护生灵” 的理念融入保护宣传,例如邀请藏族活佛担任 “生态保护大使”,通过宗教文化传播保护知识,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

书中特别收录了三江源巡护员的 “日常日记”,用真实的文字展现保护工作的艰辛与坚守:巡护员扎西每月要在海拔 4500 米的高原上徒步巡逻 200 公里,面对暴风雪、高原反应等挑战,只为守护藏羚羊的迁徙路线;在一次巡逻中,扎西发现 3 只受伤的小藏羚羊,他用自己的棉袄包裹住小羊,步行 6 小时将它们送到救助站,最终成功放归野外。这些充满人文温度的故事,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中国保护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也展现了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独特优势。

除了案例对比,书中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提炼出 “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四大核心路径”,为全球保护实践提供可落地的框架。第一是 “跨境协同路径”:建立跨国保护联盟,统一保护标准、协同执法、共享监测数据,如马赛马拉 - 塞伦盖蒂联盟、中国与尼泊尔的珠峰保护合作;第二是 “社区参与路径”:通过生态补偿、社区就业、文化融合等方式,让当地社区成为保护的 “主力军”,而非 “旁观者”;第三是 “科技赋能路径”:利用红外相机、无人机、卫星遥感、区块链等技术,提升保护的精准性与效率;第四是 “资金多元路径”:构建 “政府出资 + 国际捐赠 + 生态旅游收益” 的多元资金体系,解决保护资金不足的问题。书中针对每条路径,都配套了 “国际案例 + 中国实践” 的对比分析,例如在 “科技赋能路径” 中,对比了非洲保护区使用的简易红外相机与中国三江源的 “AI 识别红外相机”—— 中国的设备可通过 AI 自动识别物种、统计数量,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 10 倍,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 “技术适配” 的参考。

此外,书中还特别关注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通过对比马赛马拉草原与三江源的气候数据,发现近 10 年两地平均气温上升 1.2℃,导致角马迁徙时间提前、三江源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针对这一问题,书中提出 “气候适应性保护” 策略:如调整保护区的生态补水方案、建立物种 “气候避难所”、推广耐旱植被种植等,为应对气候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前瞻性建议。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书中收录了近 200 张高清生态摄影作品,包括角马群横渡马拉河的壮观场景、雪豹在三江源雪地中行走的珍贵画面、藏羚羊幼崽在草原上嬉戏的温馨瞬间。这些图片均由调研团队实地拍摄,部分作品还获得过国际生态摄影大奖,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享受一场 “视觉生态盛宴”。同时,书中还附带 “生物多样性保护手册”,介绍了普通读者如何参与保护 —— 如支持可持续认证的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公民科学项目(如记录身边的物种)等,让保护理念从 “书中” 走向 “现实”。

如今,《生物多样性保护:非洲保护区与中国国家公园的协同治理》已在京东、天猫、当当等大陆各大图书网站全面上线。为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环宇出版社还发起 “生态保护公益计划”—— 每售出一本书,将捐赠 5 元用于支持马赛马拉保护区的社区巡护员培训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红外相机布设;同时邀请书中记录的保护区巡护员开展 “线上公益讲座”,分享保护故事,呼吁更多人关注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 “生命之网”,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环宇出版社www.universepress.cn《生物多样性保护:非洲保护区与中国国家公园的协同治理》,用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 “协同治理” 的中国智慧与国际经验。无论是生态保护工作者、科研人员,还是关注地球未来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书中获取知识与力量,共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让地球的 “生命之网” 更加坚韧、更加绚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