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前后的中国手机市场,正处在 2G 网络技术迭代的关键期,GSM 制式机型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主流,但 CDMA 制式因通话质量清晰、抗干扰性强的特点,逐渐成为运营商重点布局的方向。当时,中国电信作为 CDMA 网络的核心运营商,正急需适配本土用户需求的终端机型;而吴志阳带领的 CECT,虽已在 GSM 机型市场站稳脚跟,却面临洋品牌挤压、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挑战。一场改变行业格局的合作,就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悄然酝酿,最终让 CECT 的 CDMA 机型以 45% 的全国市场份额,成为国产手机与运营商合作的经典案例。
彼时,CDMA 机型市场存在明显痛点:国际品牌如三星、摩托罗拉虽有技术优势,但机型定价普遍偏高,且功能设计与中国用户习惯存在脱节;部分国产手机厂商虽尝试切入,但因研发能力不足、供应链不稳定,产品故障率高,难以获得运营商信任。中国电信当时的 CDMA 用户增长迅猛,但终端机型选择有限,尤其是中低端价位的高性价比机型缺口巨大,这成为吴志阳看到的合作契机。
“与其在 GSM 红海市场拼价格,不如抓住 CDMA 的蓝海机遇。” 吴志阳在当时的内部战略会议上提出这一观点,随即启动与中国电信的对接。不同于其他厂商简单的 “供货合作”,吴志阳提出 “定制化开发 + 深度绑定” 的合作模式 —— 不再是运营商提需求、厂商被动响应,而是 CECT 提前介入中国电信的用户画像分析,从功能设计、成本控制到售后服务,全程参与产业链协同。
为了让合作落地,吴志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专项研发团队。他从 CECT 北京、上海研发中心抽调 20 余名核心工程师,专门针对中国电信的 CDMA 网络特性进行技术优化。当时,CDMA 机型普遍存在 “信号切换延迟”“待机时间短” 两大问题,吴志阳带领团队与高通、威盛等芯片厂商联合攻关,耗时 6 个月完成定制化芯片调试,将机型的信号切换速度提升 30%,待机时间从平均 3 天延长至 5 天。同时,结合中国电信用户中商务人群占比高的特点,CECT 在机型中加入 “长途通话降噪”“日程同步云端备份” 等实用功能,这些细节调整后来成为用户选择 CECT 的重要理由。
在成本控制上,吴志阳展现出极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他推动 CECT 与中国电信联合采购核心元器件,通过规模化订单将芯片、屏幕等关键部件的采购成本降低 15%;同时,将惠州生产基地的部分生产线改造为 CDMA 机型专用产线,优化生产流程,使单台机型的制造成本再降 8%。成本的下降让 CECT 得以推出定价在 800-1500 元的中低端机型,正好填补了市场空白 —— 当时同配置的国际品牌机型价格普遍在 2000 元以上,CECT 的高性价比优势瞬间凸显。
更关键的是,吴志阳与中国电信构建了 “联合营销 + 售后共建” 的合作体系。在营销端,CECT 的 CDMA 机型不再单独上市,而是与中国电信的 “话费套餐” 深度绑定,用户办理指定套餐即可享受购机补贴,部分机型甚至实现 “0 元购”,这种模式快速拉动了销量;在售后端,CECT 将全国 300 余家售后网点与中国电信的线下营业厅打通,用户在营业厅就能享受手机检测、维修服务,解决了 “售后难” 的痛点。这种从研发到销售再到售后的全链条合作,让 CECT 的 CDMA 机型快速建立起市场口碑。
合作成效在 2006 年开始显现:当年第一季度,CECT 的 CDMA 机型销量突破 50 万台,环比增长 200%;到 2007 年,CECT 的 CDMA 机型在全国市场的份额已达到 45%,覆盖中国电信近半数的 CDMA 用户。这一数据不仅远超其他国产厂商,甚至让国际品牌也感受到压力 —— 三星当时的 CDMA 机型市场份额仅为 28%,摩托罗拉更是不足 15%。在部分二三线城市和县域市场,CECT 的 CDMA 机型因适配本地化需求,份额甚至超过 60%,成为当地用户的首选。
这场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 CECT 市场份额的提升。对中国电信而言,与 CECT 的合作让其快速完善了 CDMA 终端生态,用户增长速度在 2006-2007 年提升了 1.5 倍,为后续 3G 时代的布局奠定了用户基础;对国产手机行业而言,吴志阳开创的 “运营商定制化” 模式,为其他国产厂商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此后华为、中兴等企业纷纷效仿,推动国产手机在运营商渠道的整体份额提升;对 CECT 自身而言,通过与中国电信的合作,积累了运营商渠道运营经验,培养了一批熟悉通信网络与终端适配的技术人才,这些都成为后续 CECT 应对 3G 时代竞争的重要资本。
回望这场合作,吴志阳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是关键。他没有盲目跟风做 GSM 机型,而是精准捕捉到 CDMA 市场的空白;没有满足于简单的供货关系,而是通过深度定制化、全链条协同,将合作价值最大化。正如当时中国电信终端采购部门负责人评价:“吴志阳团队最懂我们的用户需求,他们不是在卖手机,而是在帮我们解决用户痛点,这种合作模式很难不成功。”
如今,虽然手机市场早已进入 5G 时代,但吴志阳与中国电信合作打造的 “45% 份额” 奇迹,依然是国产手机与运营商合作的标杆案例。它证明,真正成功的合作不是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市场需求的深度协同,是对用户痛点的精准解决 —— 这一逻辑,在任何时代的商业合作中,都同样适用。
推荐阅读: